Week 5 (2023/10/30-2023/11/3)

 任務與進展

校稿筆記
  • 臺灣生理疾病職能治療之服務對象及場所,可分為三大類:
    • 一般醫療機構:職位穩定、較具有長期保障,為目前台灣生理治療最主要的工作場所
    • 長期照護機構
    • 居家職能治療
  • 未來的發展重點為:醫療機構外之社區、居家、職業復健以及長期照護機構
  • 六種職能治療之新興領域(Carolyn Baum),包含:在地老化、駕駛能力評估與訓練、社區居民健康促進與安適感、小兒及年輕人之需求、人因工程諮詢
  • 醫療決策模式
    • 父權決策模式(paternalistic decision-making model)
      • 由醫療人員主導,不符合以個案為中心的照護理念,亦違背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個案自主的醫學倫理原則
    • 告知決策模式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model) 
      • 符合以個案為中心的理念與知情同意、個案自主原則
      • 但個案無法短期之間吸收相關醫療資訊/知識,並做出符合自己的需求的決定
    • 共享決策模式 (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
  • 「職能」的概念過於攏統、不易定 義與標準化 
    • 定義職能的困難也造成 專業人員間的溝通困難。尤其是在以 「職能」為主要治療模式上,由於不易標準化,個別差異大,也造成專業人員 間不易溝通或難以驗證治療效果。
  • 「 以價值為基礎之健康照護 」 (value-based healthcare)
  • AOTA-高品質的服務
  • 職能治療之瓶頸
    • 療效驗證與提升困難
    • 民眾對職能治療專業認知有限
    • 表象原因包含
      • 治療成效不易呈現
      • 研究資源與經費不足
      • 療效驗證研究過少
    • 深層原因包含
      • 欠缺專職研究人員
      • 研究人力長期不足
      • 研究風氣不足
  • 臨床人員執行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
    • 評估個案之身心問題以及復健需求
    • 與個案/家屬充分溝通後,提出臨床問題或依據個案提出之治療目標
    • 於網際網路及學術資料庫搜尋並篩選相關之科學文獻
    • 利用研究方法學嚴謹評析所蒐尋到之科學文獻
    • 將研究方法良好且具備臨床重要性的最佳文獻證據應用於臨床工作中,以使個案獲 得最佳的照顧
收案情形/進度
  • 這周共收了三位新病人

  • 這周的三位病人的第一二三部分都是由我來評估,熟悉程度可達9成,第四部份需在治療師評估許可範圍內進行,目前收案病人較少進行到第四部份,故只練習了一次第四部份的評估。
  • 新增溝通能力的收案標準

心得與困難

評估遇到的問題
  1. MMSE未達8分之個案在適當引導下仍有辦法回答,原本的subject criteria是否要進行修改?
    答: 可以依低、中、高三種程度等級給予不同criteria。
  2. 向個案詢問介入需求與自覺困難程度的先後順序是否會影響個案判定介入需求?
    答: 否,個案應會根據平常每天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狀況作為判斷依據,因此在有介入需求的前提下再以自覺困難程度作為成效指標才有意義。
    然而,仍可以在詢問介入需求前,針對自覺困難大概詢問而非單一項進行詢問,如: 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哪些項目遇到困難呢?接著再詢問介入需求。


文獻閱讀


留言

  1. 可再補充主要任務之進度,如整體評估內容/過程之孰悉程度,練習評估內容/人數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eek 29(2024/04/22-2024/04/26)

Week 31(2024/05/06-2024/05/10)

Week 13 (2023/12/25-2023/12/29)